【簡介: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)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(以下簡稱航天科工集團)同屬國資委管轄的央企,其前身都源于1956年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(首任院長錢學森),歷經(jīng)
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航天科技集團)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(以下簡稱航天科工集團)同屬國資委管轄的央企,其前身都源于1956年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(首任院長錢學森),歷經(jīng)第七機械工業(yè)部、航天工業(yè)部、航空航天工業(yè)部、中國航天工業(yè)總公司。
1999年7月中國航天工業(yè)總公司根據(jù)主要業(yè)務發(fā)展方向分拆為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(類似于中國網(wǎng)通和中國電信)。
航天科技集團主要承擔載人航天和戰(zhàn)略項目的研制。如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(神舟飛船、嫦娥探月、空間站)、北斗導航系統(tǒng)等。
航天科工集團主要承擔進攻型項目的研制。如各類型的防空導彈、飛航導彈等。
但是發(fā)展到今天,相互之間的技術(shù)合作越來越多,同時項目競爭和技術(shù)競爭也很激烈。
參考資料
集團簡介
.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[引用時間2018-3-27]
公司簡介
.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[引用時間2018-3-27]
世界航空航天名人
博列涅夫、米高揚、帕維爾·奧西波維奇·蘇霍伊、尤里加加林、馮如、萊特兄弟、錢學森、楊利偉等
中國航天史上有那些航天員?
王贛駿 焦立中 盧杰 (美籍華人)/ 楊利偉 聶海勝 費俊龍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
兩彈一星元勛有哪24個人?
兩彈一星”先進群體榮獲“最美奮斗者”稱號。
他們是歷史選擇的一代人。20世紀50年代中期,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,根據(jù)當時的國際形勢,為了保衛(wèi)國家安全、維護世界和平,果斷地作出了研制“兩彈一星”的戰(zhàn)略決策。大批優(yōu)秀的科技工作者,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(jīng)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,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,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圣而偉大的事業(yè)中來。
他們是創(chuàng)造歷史的一代人。1964年10月16日,大漠深處一聲巨響,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;1966年10月27日,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;1967年6月17日,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;1970年4月24日,我國第一顆人造衛(wèi)星發(fā)射成功。
“兩彈一星”的宏偉事業(yè),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,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。鄧小平同志說:“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、氫彈,沒有發(fā)射衛(wèi)星,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,就沒有現(xiàn)在這樣的國際地位。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,也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興旺發(fā)達的標志?!?/p>
他們才華卓越。他們中有“無論在哪里都可抵五個師兵力”的空氣動力學家,有讓老師贊嘆“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”的物理奇才。他們無私崇高,為了研制“兩彈一星”,許多人扎根大漠,甘當無名英雄,隱姓埋名,默默奉獻,連家人都不了解他們具體從事的工作,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;他們自力更生,從新中國百廢待興、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,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:“別人已經(jīng)做到的事,我們要做到;別人沒有做到的事,我們也一定要做到?!?/p>
歷史不會忘記他們。1999年9月18日,黨中央、國務院、中央軍委決定,對當年為研制“兩彈一星”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,并授予于敏、王大珩、王希季、朱光亞、孫家棟、任新民、吳自良、陳芳允、陳能寬、楊嘉墀、周光召、錢學森、屠守鍔、黃緯祿、程開甲、彭桓武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,追授王淦昌、鄧稼先、趙九章、姚桐斌、錢驥、錢三強、郭永懷“兩彈一星功勛獎章”。
人民不會忘記他們。他們詮釋的“兩彈一星”精神跨越時空、歷久彌新,已經(jīng)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,激勵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,勇攀高峰。
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:拒腐蝕,永不沾?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的戰(zhàn)士們參加勞動歸來。新華社發(fā)
陸軍某部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榮獲“最美奮斗者”稱號。
“好八連,天下傳。為什么?意志堅。為人民,幾十年。拒腐蝕,永不沾……”1963年建軍節(jié)之際,毛澤東同志創(chuàng)作了這首《八連頌》,贊揚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(qū)某團三營八連——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。
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原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:1947年,在山東萊陽城西水頭溝小園村,幾十個膠東農(nóng)民子弟編在一起,組成了該團的四大隊輜重連,1949年6月,改編為三營八連,進駐上海南京路,擔負警衛(wèi)巡邏任務。
八連首任指導員張成志在黨支部會議上指出,我們要讓全連保持高度的警覺性。之后,官兵們每天唱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》,學習《入城公約十大守則》,做到了身居鬧市卻一塵不染。他們自制針線包,衣服破了,縫縫補補再穿;扛著鐵鍬、推著糞車,步行到數(shù)公里外的郊區(qū)開荒種菜;開展節(jié)約一粒米、一滴水、一度電、一塊布等競賽活動。1961年,上海市場蔬菜供應緊張,八連將種植的蔬菜“菜葉送給群眾,菜根留給自己”,一時傳為美談。
1963年4月25日,國防部授予該連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榮譽稱號。1964年的電影《霓虹燈下的哨兵》,讓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家喻戶曉。幾十年來,“拒腐蝕、永不沾”、堅持艱苦奮斗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這些傳統(tǒng)從沒變過。
2017年,在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命名54周年之際,連隊由摩托化步兵分隊向特種作戰(zhàn)分隊轉(zhuǎn)型。八連并沒有被挑戰(zhàn)難住,而是從難從嚴,練就過硬本領:開展扛圓木、抗眩暈、抗高壓、耐寒耐熱等挑戰(zhàn)生理和心理極限訓練;結(jié)合軍事演習和瀕海訓練,組織官兵在生疏地形、惡劣海域開展戰(zhàn)斗攀爬、水上救援等課目訓練……不到一年,連隊就完成了從“霓虹哨兵”到“特戰(zhàn)尖兵”的轉(zhuǎn)變,被集團軍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。
艱苦奮斗葆本色,與時俱進譜新篇。如今,八連營區(qū)“霓虹哨兵”雕塑前,每天早、晚間官兵們都會齊聲背誦《八連頌》。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,但“南京路上好八連”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代代相傳?!澳暇┞飞虾冒诉B”,業(yè)已成為人民軍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