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簡介:】顧誦芬、王大中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
顧誦芬,1930年2月4日生,江蘇蘇州人,1951年畢業(yè)于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,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(院士),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,及美國宇
顧誦芬、王大中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
顧誦芬,1930年2月4日生,江蘇蘇州人,1951年畢業(yè)于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,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(院士),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,及美國宇航學會會員,被譽為“殲8之父”。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、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、航空戰(zhàn)略科學家?,F(xiàn)任中國航空工業(yè)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、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。
王大中,男,1935年2月出生,河北昌黎人。1958年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。曾任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所長、清華大學校長。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。
1953年入清華大學學習;1958年畢業(yè)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;1970年任清華核能所黨委常委、設計室主任;1980年赴西德進修;1982年在德國亞琛工業(yè)大學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;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;1994年任清華大學校長。2021年11月,王大中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
四位國寶級院士?
袁隆平: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,民以食為天,他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。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研究水稻,只是為了讓人們能吃飽,把自己都獻給了稻田。他為了研究高產(chǎn)量的水稻,整天待在稻田里,觀察水稻的生長,甚至90歲的高齡都還在田里做科研。袁隆平院士是知名的科研家,當之不愧。
鐘南山:鐘南山為我國的醫(yī)療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他總是奔赴在醫(yī)療隊伍的前線。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的新冠,都能看見他的身影。得知新冠疫情,鐘南山院士快馬加鞭趕往武漢,因為沒有車票,只能在餐桌上休息一會。83歲的高齡,還在奔波,讓國人淚目。他是我們每個人的英雄,值得人們敬佩。
李蘭娟:她在傳染病預防、防控領域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疫情爆發(fā)后,她前往一線,不顧自己的安全,一起和工作人員并肩作戰(zhàn)。在抗疫期間,經(jīng)常不眠不休的工作,長時間帶著防護口罩,勒出的印記讓人心疼。之后,她在疫情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獲得浙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。她把這筆300萬的獎金全部捐出去了,視金錢如糞土,值得我們尊敬。
屠呦呦:屠呦呦發(fā)現(xiàn)了青蒿素,解決了醫(yī)療方面的一些問題,也是醫(yī)學的一大進步。同時她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,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