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簡介:】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,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有兩大主要任務,一個是觀測宇宙的邊緣,另一個是尋找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。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,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有兩大主要任務,一個是觀測宇宙的邊緣,另一個是尋找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。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。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1 剛剛,詹姆斯?韋伯空間望遠鏡(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,JWST,根據(jù)國家天文科學數(shù)據(jù)中心,其標準譯名為“韋布空間望遠鏡”)發(fā)射升空。號稱世界上最可靠的重型運載火箭之一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(Ariane 5)徐徐升起,借助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低緯度帶來的高自轉速度,載著JWST飛向屬于它的太空。
隨著JWST一起上升的,還有無數(shù)天文學家、天文愛好者激動的心情。JWST的發(fā)射時間從2007年一直拖延到現(xiàn)在,近百億美元的耗費也遠遠多于當時5億美元的預期。對不少讀者而言,“詹姆斯?韋伯”這個名字似乎很早就在記憶中出現(xiàn)過了。JWST的建設也的確算得上一場漫長的征途。
哈勃空間望遠鏡(HST)是1990年發(fā)射的,但在美國空間望遠鏡研究所(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,STScI),對哈勃繼任者的討論從1 989年就已經(jīng)展開了。1996年,他們認為下一代望遠鏡應該是主鏡直徑4米以上的紅外望遠鏡。2002年選定科學團隊,2004年開始建造,2005年選定發(fā)射場,2011年18片主鏡制造完畢,2013年開始制造遮陽板,2015年組裝光學組件,2017年進行測試,2018年整體組裝測試,最終在2021年發(fā)射。但對那些一直在等待的人來說,這一切都是值得的,JWST夸張的參數(shù)也足以讓它配得上哈勃繼任者的稱號。
哈勃繼任者
JWST主鏡口徑達到6.5米,由18片鈹鏡片拼接而成,每片直徑1.32米,僅重20千克。選用金屬鈹為主鏡材料,是因為鈹質量較輕且強度較大,并且在低溫環(huán)境下仍能保持形狀。一般的鏡子應該能完全還原物體原本的顏色,但JWST的鏡片明顯是黃色的,這是因為它在鏡面上鍍了700個原子厚的金,這樣能提高鏡片對紅外線的反射能力,JWST主要觀測的就是紅外線。嚴格來說,JWST觀測的波長范圍從橙色的600納米一直延伸到遠紅外的28.5微米。
JWST和哈勃,斯皮策觀測波段的對比(圖片來源:webb space telescope media kit/NASA)
觀測紅外線是件麻煩事,因為黑體輻射,所有300開爾文左右的物體都在發(fā)射紅外線。所以必須對望遠鏡進行冷卻。在太陽系內,最大的熱源就是太陽,必須把主鏡和太陽隔絕開來,于是科學家為JWST設計了5層遮陽板,每層大小約為21米×14米,厚度卻僅有幾十微米:最外側為50微米,其余4層為25微米。面向太陽的一側,遮陽板溫度高達125℃,而主鏡一側的溫度可以低到-235℃。按常見防曬產(chǎn)品的標準來算,這5層遮陽板的SPF系數(shù)高達100萬,能將太陽輻射的影響降到原來的百萬分之一。
之所以要克服這么多困難在紅外波段觀測,是因為來自早期宇宙的光在經(jīng)過百億年的紅移后,早就變成了紅外線。在波長相同的情況下,望遠鏡口徑越大,空間分辨率也就越高,在光學波段,JWST的分辨率高達0.1角秒;6.5米的口徑同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靈敏度,理論上,它能探測到地月距離那么遠的一只大黃蜂的發(fā)出的紅外線。除了傳統(tǒng)的相機,JWST還搭載了光譜儀和星冕儀,能讓它獲得更多科學數(shù)據(jù)。為了到達拉格朗日點L2點附近避開地球、月球光線的干涉,獲得最優(yōu)的觀測環(huán)境,整個望遠鏡的重量被限制到了6.2噸,和一輛中巴車相當。
可折疊望遠鏡
當然,想把望遠鏡發(fā)射到天上,僅僅減輕重量是不夠的,沒有火箭能裝得下這么大的結構,JWST必須是可折疊的,這帶來了更多困難。JWST的主鏡、副鏡、5層遮陽板,還有老生常談的太陽能板,都是可折疊的。
JWST折疊放置在阿麗亞娜5整流罩中的示意圖(圖片來源:webb space telescope media kit/NASA)
從打包狀態(tài)到完全展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。發(fā)射不久后,JWST就會打開太陽能板獲取能量。在這之后,JWST還會修正幾次軌道,因為阿麗亞娜5并不能直接把它送到L2點附近軌道,那樣會將望遠鏡的光學組件暴露在陽光下造成損害。在發(fā)射2.5天后,JWST展開兩個遮陽板支架,然后望遠鏡的可展開塔組件(Deployable Tower Assembly)會展開,將JWST的光學部分和其他部分分離開來,為5層遮陽板提供空間。全部5層遮陽板會在發(fā)射后一周內展開。副鏡和主鏡會在第二周內展開。發(fā)射29天后,JWST將進行最后一次機動,駛入L2點軌道,該軌道在月球軌道之外,距地球大約150萬公里,在地球引力的幫助下,JWST將繞著太陽一起旋轉。
在那之后,JWST仍不能開始工作,它要開始漫長的冷卻。遮陽板的暗面大約會在那之后3周冷卻到40開爾文左右,而JWST的MIRI設備還需要額外制冷劑冷卻到7開爾文。在那之后望遠鏡將會對變形過程中產(chǎn)生的誤差進行修正,主鏡和副鏡會在發(fā)射4個月后完成調試,那時它們位置排列的誤差會小于觀測波長,僅有幾納米。在經(jīng)過幾個月的調試、測試后,JWST將會在發(fā)射約半年后開始正式科學觀測,為我們揭開宇宙早期的秘密。
科學目標
JWST能幫人類尋找宇宙中第一批形成的星系,揭開宇宙黑暗時代之后再電離時代的秘密。因為紅移的作用,在宇宙中選擇不同波長的光進行觀測,就好像坐上了時光機,JWST將觀測波長縮短,就能觀測宇宙的不同階段,研究星系、恒星是如何在宇宙百億年的歷史中演化的。它還能幫我們分析地外行星的大氣成分,為太陽系中其他成員拍下更清晰的照片。
這些科學目標聽上去似乎就是哈勃的工作,這也正是JWST被稱為哈勃繼任者的原因之一。哈勃空間望遠鏡革新了全人類對宇宙的認知,為我們帶來了數(shù)不勝數(shù)的震撼照片,而JWST能看到更深的宇宙,能穿透茫茫的時空,將隱藏在宇宙塵埃背后的秘密悉數(shù)揭開。就像哈勃、開普勒、TESS這些為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望遠鏡一樣,JWST的數(shù)據(jù)將會存儲在米庫斯基空間望遠鏡數(shù)據(jù)庫(Mikulski Archive for Space Telescopes,MAST)中,向全人類公開。
JWST復雜的結構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技術難度,北美和歐洲共14個國家的數(shù)千名科學家,工程師和技師,他們?yōu)镴WST忙碌的時間超過了4000萬小時,他們在JWST上實現(xiàn)的技術突破更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:熱開關,輕質低溫鏡片,制冷技術,紅外傳感器……任意一個組件背后凝結的汗水都不可計數(shù)。
但復雜的結構帶來的是極高的出錯概率,在測試過程中,JWST被發(fā)現(xiàn)有344個點位可能出現(xiàn)故障。發(fā)射之后,JWST的軌道位于月球軌道之外,人類根本沒有對其進行修復的可能。這也是為何面對JWST,所有人都是慎之又慎,這幾個月來JWST的發(fā)射時間也從12月初慢慢推遲到了圣誕節(jié)當天。這是一個浪漫的巧合,因為對那些熱愛星空的人來說,JWST就是最好的圣誕禮物。
哈勃太空望遠鏡 來源:NASA
“鴿”了14年
詹姆斯?韋伯太空望遠鏡以NASA早期管理人員之一詹姆斯?E?韋伯(James E. Webb)的名字命名,他在1960年代監(jiān)督了阿波羅計劃。早在2002年,差不多20年前,韋伯的名字就首次被用于下一代太空望遠鏡,這個計劃最初預算為5億美元,并準備在2007年發(fā)射。但由于各種原因,2019年8月28日才組裝完畢,升空日期一直“鴿”到了14年后的今天,比這臺紅外線空間望遠鏡的預計壽命還要長。原先,“韋伯”的預算費用是5億美元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花了96.6億美元,四舍五入就是100個億,項目嚴重超支,堪稱不折不扣的“鴿王”。
1、按最初計劃,韋伯望遠鏡本應在2014年升空,但后因預算等問題推遲。
2、2017年9月,美國航天局表示,詹姆斯?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(fā)射窗口將從2018年的10月推遲至2019年的3月至6月之間。聲明解釋說,韋伯望遠鏡及其遮光板的體積和復雜性超過多數(shù)探測器,比如僅遮光板釋放設備就要安裝100多個,振動測試也要用更長時間,所以推遲到2019年春季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用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發(fā)射升空。
3、2018年3月28日,美國航空航天局再次宣布韋伯在2020年之前不會發(fā)射升空。
4、2018年5月6日,受一系列技術問題的困擾,JWST的最新發(fā)射日期已經(jīng)被推遲到2020年。
5、2018年6月29日,據(jù)國外媒體報道,哈勃望遠鏡的“接任者”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將推遲至最早2021年3月30日發(fā)射。
6、2021年10月12日,詹姆斯?韋伯空間望遠鏡成功抵達位于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,計劃12月18日在歐洲航天局阿麗亞娜5號火箭上發(fā)射升空。
7、2021年11月22日,NASA再次宣布詹姆斯 ?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(fā)射時間從12月18日推遲到了22日。
8、2021年12月15日,由于需要解決韋伯望遠鏡和阿麗亞娜五火箭之間的通訊問題,發(fā)射推遲不早于12月24日(來來回回好像有兩次)。
9、2021年12月22日,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通過發(fā)射準備評審,但是,由于天氣原因,發(fā)射推遲到12月25日。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2 2021年12月25號,晚7:20,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在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,由阿里亞娜火箭發(fā)射升空。
韋伯望遠鏡,在推遲了N次發(fā)射以后,終于升空了。
這個望遠鏡實在是太難搞了,研制復雜,組裝復雜,軌道維持都不容易。
望遠鏡最重要的兩個指標,一個就是看得清楚,還有一個就是看得遠。
但是呢,測量距離要兩個點三角測量,望遠鏡一個點沒有辦法分辨物體的遠近,只能看到一個視張角。
就比如說,太陽跟地球的距離是1.5億公里,但是月亮距離地球只有38萬公里,兩個看起來是一樣大,就是因為視張角是一樣的。
用視張角表示的望遠鏡分辨率,又被稱為角分辨率。
哈勃望遠鏡,它的角分辨率就是50角秒。
望遠鏡的角分辨率。
望遠鏡的角主要是望遠鏡的口徑所決定的。
在科學計量上,角度的劃分是這樣的,一個圓周360角度,1角度等于60角分,1角分等于60角秒,1角秒等于1000毫角秒。
天文學家用來計算望遠鏡分辨率的道斯極限公式,R=11.6/D。
11.6是一個和觀測光線波長有關的值,R是角分辨率,單位是角秒;D是望遠鏡鏡頭直徑,單位為厘米。
韋伯望遠鏡主鏡張開直徑有6.5米,如果按照這個公式,比哈勃望遠鏡的分辨率要高了三倍。
但是,實際上望遠鏡的光線聚焦方式,也會影響望遠鏡的清晰度。
為什么詹姆斯韋伯望遠鏡長得很奇怪,像一把大傘?
我們知道,光線聚焦有兩種方式,一種就是通過透鏡來折射,還有一種是通過鏡片反光聚焦。
所以望遠鏡分成折射式望遠鏡,以及反射式望遠鏡。
折射式望遠鏡,鏡片有一定厚度,對光線有一定的衰減,所以對清晰度有影響。
反射式望遠鏡不會造成光線的衰減,是比折射式望遠鏡更好的一種望遠鏡。
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就是一個反射視望遠鏡,它張開以后像那個傘面一樣的,就是它的反射鏡。
屢次推遲發(fā)射到底是為什么?
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從1996年開始研制,原定于2007年發(fā)射。
因為整個研制過程太復雜了,中間出了很多問題,所以一直推遲到現(xiàn)在。
原定研制計劃預算是5億美元,后來屢次增加投資,最終完成時耗資96億美元。
為了降低望遠鏡主體的重量,它的主反射鏡使用的材料是金屬鈹。
為了完美反射光線,拋光精度要達到10納米。而且為了控制主鏡在工作時產(chǎn)生的畸變,在主鏡的背后還有7個電子儀器來測量、調控組鏡的曲率。
鈹?shù)膬r格非常昂貴而且有劇毒,所以在制造的過程中必須有防護,而且要非常仔細操作。
但鈹?shù)奈锢硇再|很好,密度只有1.85,比強度是所有金屬材料中最高的。比強度的排名來說,鈹?shù)谝?,其次才是鈦,再次才是鋁,最后才是鋼。
為了把這個反射鏡裝進衛(wèi)星的整流罩里,設計成了18塊可以折疊的形式,到太空中以后再張開。
但是在地面上的時候它是18塊分開測試的,由于沒有辦法完全模擬在太空中展開的情況,所以這個測試也用了很久。
原定今年10月份就要發(fā)射的,后來屢次推遲。
原因就是這次發(fā)射必須慎之又慎,必須一次性成功,如果再出問題就沒有辦法維修了。
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定點位置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拉格朗日二點,這個點距離地球有150萬公里。
哈勃望遠鏡就是因為出了點問題,第1次發(fā)射到太空上的時候,看星星是模糊的,變成了一個近視眼。
后來派航天飛機去修了幾次,才把它修好,但是哈勃望遠鏡距離地球只有570公里。
載人宇宙飛船目前還沒有辦法飛到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地方。
為什么要距離地球這么遠?
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有兩大主要任務,一個是觀測宇宙的邊緣,另一個是尋找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。
這兩個觀測任務都是在尋找比較暗的光線,也就是說在紅外波段的光線,為了收集到更多紅外光線,還在反射組件上面鍍了一層黃金,所以看起來是金黃金黃的。
我們知道在宇宙的邊緣,由于宇宙的高速擴張,138億光年遠的星系都在做遠離地球的運動,遠離的速度已經(jīng)接近光速,星體發(fā)出來的光線因為紅移的原因,變得非常的暗淡。
在宇宙的邊緣,隱藏著宇宙大爆炸不久后宇宙的真面目。
宇宙大爆炸到底是不是真的?還是只是人類的臆想?這是人類最想了解的內容之一。
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,就肩負著揭開這個秘密的使命。
接收幽暗光線的儀器必須非常靈敏,而且要冷卻到接近于絕對零度。
所以,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必須遠離地球這個熱源,同時還要屏蔽掉太陽的熱量,所以望遠鏡的主體要躲在一個巨大的遮陽傘后面。
詹姆斯?韋伯望遠鏡的觀測波段主要在0.6-28.3微米的頻段。采用了一系列先進的措施以后,它的觀測精度可以達到10倍的哈勃望遠鏡的精度。
望遠鏡定點在拉格朗日2點,正好和地球同步圍繞太陽運轉,可以保持和地球恒定的通信距離。
圍繞拉格朗日二點的軌道也很特殊。
拉格朗日二點是一個不穩(wěn)定的平衡點,望遠鏡只能圍繞拉格朗日二點做圓周運動,這個軌道被稱為暈軌道。
我們國家發(fā)射的嫦娥4號降落在月球背面,就是靠運行在地球、月亮拉格朗日二點的鵲橋中繼衛(wèi)星,進行中繼通信的。
鵲橋中繼衛(wèi)星也是在一條軌道上。
這個軌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三維曲面,必須不停進行軌道維持。
以前發(fā)射的所有望遠鏡都不用做這么復雜的軌道維持。
所以,這100億美元一旦打出去,要么就是100%成功,要么就是打了水漂,所以慎之又慎。
用一句打牌時的術語,就是梭哈了,全靠這一把。
韋伯望遠鏡鴿了14年后終于發(fā)射3 2021年12月25日,這注定是人類航天史的歷史性時刻――在推遲發(fā)射14年后,被人們稱為“鴿王”的詹姆斯?韋伯太空望遠鏡,終于搭乘歐空局阿里安5-ECA火箭成功升空,開始了它前往150萬千米外“日-地拉格朗日2點”的旅途。
韋伯望遠鏡升空(圖片來源:NASA)
迄今為止全世界最貴望遠鏡,究竟有多貴?
20個國家持續(xù)25年的投入和數(shù)萬名科學家的傾力合作,造就了這個史上制造單價最貴的航天器。
有多貴?
目前,包括后續(xù)的運營和科研費用,詹姆斯?韋伯太空望遠鏡(以下簡稱為詹姆斯?韋伯)的總經(jīng)費預計已超過100億美元。
考慮到它的質量僅為6.5噸,也就意味著它的單價超過人民幣10000元/克,是黃金單價的20余倍!
詹姆斯?韋伯看起來猶如一艘太空戰(zhàn)艦(圖片來源:NASA)
詹姆斯?韋伯究竟有什么樣的特殊使命,能讓這么多國家傾注如此大的'人力、物力、財力在它上面?它又能為人類帶來什么呢?
貴有貴的道理――韋伯的觀測能力遠超前輩
宇宙是個充斥著各種電磁波和高能粒子的喧鬧世界,那里既藏著遙遠的歷史,也昭示著人類乃至太陽系的未來。
對于望遠鏡來說,可見光到紅外線頻段是觀測的重點,尤其是追蹤宇宙大爆炸后殘留的紅外線,它們已經(jīng)在宇宙中傳播了138億年,蘊藏著宇宙最初的奧秘。
然而,地球大氣層、磁場、人類活動等因素,卻使得地球成了一個典型的“信息繭房”。在廣闊的電磁波頻段中,只有極小一部分能順利抵達地球表面并被望遠鏡觀測到,其他的則幾乎都被屏蔽在外。
從地球表面觀測電磁波的頻譜窗口透明度,真正的有效觀測的窗口極小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:把望遠鏡送出地球。
不同望遠鏡的使命也不同,這次被送出地球的詹姆斯?韋伯的觀測波段主要集中于波長為0.6-28.3微米的橙色光到紅外線頻段,它的更大口徑和一系列新技術帶來了遠超前任哈勃、施皮茨、赫歇爾等知名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能力。
例如,它能夠看到更暗更古老的天體,甚至可以追蹤到宇宙中第一批星系形成的痕跡,投入工作后將會極大提升人類紅外天文學的相關研究。
前所未有的造價和劃時代的意義,也讓這個望遠鏡“榮幸”地以NASA(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)第二任局長詹姆斯?韋伯命名。詹姆斯?韋伯于1961-1968年在任,領導了NASA最輝煌的階段。在這一時期,NASA曾獲得空前絕后的資金支持,不僅推動了水星計劃、雙子座計劃、阿波羅登月計劃、先鋒計劃、水手/旅行者計劃等一系列大型項目的開展,也為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人才技術優(yōu)勢打下堅實基礎。
造價100億美元,這些錢都花在了哪里?
雖然100億美元看起來很多,但實際上對于研制詹姆斯?韋伯這樣的頂級望遠鏡的項目來說,并不能說非常寬裕,至少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。沒辦法,前沿科學研究就是這么“燒錢”。
為了獲得更好的觀測能力,詹姆斯?韋伯在各項方面都進行了升級、更新,可以說每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。
1、更大口徑的鏡片
光學和紅外望遠鏡的核心是鏡片,其口徑與觀測能力成正比,但也需要更高成本。相比此前最大的哈勃望遠鏡,詹姆斯?韋伯的鏡片口徑從2.4米提升到了6.5米,集光面積也從4.5平方米攀升到了25.4平方米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口徑增加帶來的整體難度和造價提升并不是線性增長關系,光是這一項,就直接決定了詹姆斯?韋伯的預算遠超哈勃。
人類、哈勃望遠鏡主鏡和詹姆斯?韋伯主鏡的大小對比(圖片來源:NASA)
鏡片太大,幾乎很難整體制造,不僅失敗風險大、材料成本極高,也勢必帶來整體質量和體積的攀升,甚至遠超人類現(xiàn)有火箭的發(fā)射能力。因此,詹姆斯?韋伯的鏡面設計選擇了拼接方案,由18面一模一樣的六邊形組成,發(fā)射時折疊起來,進入太空后再拼接到一起。
2、堪稱“鬼斧神工”的鏡面材料
詹姆斯?韋伯在制造、發(fā)射和工作時要面臨截然不同的溫度環(huán)境。特別是它的核心器件工作溫度已非常接近絕對零度,對鏡面材料的要求極高,因此需要同時具備抗彎剛度高、熱穩(wěn)定性好、熱導率高、反射率高、密度低、溫度形變小、性質不活潑等特點。
而在精度要求上,最后鏡片成型的制造加工精度要達到10納米級別,這個要求所允許的誤差相當于一張A4紙厚度的萬分之一!而且在進入太空后,整體拼接和鏡片姿態(tài)控制的精度也要達到同等水平。
綜合上述要求,詹姆斯?韋伯的鏡片主要材料選擇了堿土金屬鈹,10納米幾乎就是幾十個鈹原子并排擺在一起的寬度,這是接近“鬼斧神工”級別的制造加工工藝要求。
3、一把屏蔽熱量的“太陽傘”
遠離地球,不代表能徹底擺脫地球的干擾,詹姆斯?韋伯還要面對太陽光和地球反射光/熱輻射的干擾。為此,它需要背上一個大大的“太陽傘”來屏蔽熱量,并使用主動冷卻系統(tǒng)維持核心部件接近絕對零度的工作環(huán)境。
遮陽板總共有五層,都要精準打開(圖片來源:NASA)
按照設計要求,這把傘需要提供30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屏蔽效果。這相當于一面是高溫油炸,另一面卻是冰天雪地。它的每一層材料主要由聚酰亞胺、硅膜和鋁膜構成,首層最厚也僅為50微米,比人類頭發(fā)絲直徑還小,而中間層僅為25微米。
更大的難度還在后面――這把“太陽傘”如何順利展開?
“太陽傘”每一層的面積約300平米,在發(fā)射時會被塞進火箭里劇烈振動,進入太空后要在激光引導下讓100余個小型拖車帶著逐層展開。難度可想而知,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一個遮陽板。
整體來看,詹姆斯?韋伯需要的都是最先進的科技,且各種研發(fā)都是“孤品”,它既沒有備份,也不會量產(chǎn),必須保證100%成功率。除此以外,還要經(jīng)過一系列極高成本的測試和維護。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,讓它的預算迅速攀升到了100億美元級別。
詹姆斯?韋伯的官方海報(圖片來源:NASA)
看似“咕咕咕”,其實是必須一次成功的魄力
我們都知道,哈勃望遠鏡雖然遠在太空中,但也僅離地球表面大約575公里,可以說“緊挨”著地球。那詹姆斯?韋伯為什么不能像哈勃望遠鏡一樣,在離地球近一些的地方工作呢?
這是因為地球和所有的物體一樣都是熱源,在源源不斷往外反射陽光和輻射紅外線,否則就會持續(xù)變暖。因此,即使在太空中,地球附近不可避免地存在逃逸的空氣分子和星際塵埃,對太空望遠鏡依然有一定影響。對于更加精密的詹姆斯?韋伯來說,這些影響尤其明顯。所以,它必須想盡辦法遠離它的誕生地――地球。
然而,“逃離”地球后,并非就萬事大吉了。進入錯綜紛繁的引力世界,航天器將受到太陽、地球、月球,乃至宇宙萬物的引力影響,這使得它的軌道很難穩(wěn)定下來。對于質量和體積都很大的望遠鏡而言,頻繁地通過發(fā)動機工作維持軌道,不僅會導致發(fā)射時必須攜帶大量推進劑,也會極大地影響觀測質量。
因此,必須要在上述要求中找到一個平衡。權衡利弊后,科學家們選擇了日-地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2點作為詹姆斯?韋伯的工作地點。這里距離地球150萬公里(月球距離地球不過38萬公里),遠離了地球這個熱源和灰塵源的干擾,溫度也低達零下220攝氏度以下,可滿足望遠鏡的整體工作溫度環(huán)境要求。此外,在“日-地拉格朗日2點”,太陽和地球兩大引力源和諧共處,共同牽引附近的航天器圍繞太陽穩(wěn)定運動,航天器所需要的軌道維持成本極低。
不過,這給詹姆斯?韋伯帶來了另一大挑戰(zhàn):這么遠的距離,一旦它出了任何問題,人類是不可能去維修的。這也意味著它變成了“一錘子買賣”,要求一次性成功,不能有任何失誤。
這和哈勃望遠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當年哈勃升空后出現(xiàn)了一系列問題,于是在1993-2009年間,人類通過五次極其昂貴的航天飛機任務不斷維護并提升哈勃,才使得它獲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。
如今,航天飛機已經(jīng)徹底退役,人類也失去了在太空中維修大型航天器的能力。不過,即便航天飛機再次出山,也不可能前往“日-地拉格朗日2點”。畢竟,哈勃的工作地點距地球不過幾百千米遠,這和詹姆斯?韋伯與地球之間的150萬千米的距離,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某種程度上,這也是詹姆斯?韋伯鴿了又鴿的重要原因――一旦發(fā)射,承受不起一點失誤。
為哈勃太空望遠鏡,NASA總共進行了六次航天飛機任務,付出了巨大代價(圖片來源:作者自制)
所以,對于負責火箭發(fā)射的歐空局而言,這次的成功毫無疑問是令人興奮的,發(fā)射團隊緊繃了數(shù)年的神經(jīng)終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。畢竟這是個100多億美元的“一錘子買賣”,背后有著無數(shù)人幾十年的努力付出。
在探索宇宙的路上,又邁出了新的一步
詹姆斯?韋伯的漫長研發(fā)史,是人類最頂級智慧的結晶?,F(xiàn)在,它終于順利升空前往遙遠的目標工作地點。也許很多人會關注它的經(jīng)費,感慨前沿科學研究的“燒錢”,但是,我們更應該認識到,我們?yōu)榍把乜茖W付費,其實是在為人類上下求索的決心與夢想付費,如此看來,這價格也不能說是昂貴。
未來,詹姆斯?韋伯會給人類帶來什么?可以預知的是,它能更容易探尋到宇宙的邊界和最初的奧秘;無法預測的是,科學家們將在它的數(shù)據(jù)里獲得何等驚人的發(fā)現(xiàn)。它是人類夢想向宇宙深處的又一次延伸,是人類好奇心與探索精神的承載,是人類在探索世界的路上邁出的新的一步。讓我們祝福它遠航的路上一切順利,期待它帶來新的發(fā)現(xiàn)與啟迪!